翻页   夜间
希慕书斋 > 大唐之盛世大柱国 > 第23章 招揽英才
 
李淳风早已习惯了替何乐为 承担责难,也习惯了为何乐为 遮挡锋芒,常言道,师傅的事情,徒弟应当代劳,李淳风对此颇为明了。
“启禀圣上,小公子虽未曾远离长安,但他博览群书,记忆力超群,或许是从经过长安的商贾口中听说的……”
袁天罡并未在皇上面前透露何乐为 是他的弟子,因此李淳风也不能公开称呼何乐为 为师祖,毕竟在皇帝跟前,这种关系一旦挑明,怕会招致不必要的纷扰。
这样的解释还算过得去,李世民接着问道:“那《咏鹅》究竟是一首怎样的佳作?竟然是七岁时的作品,何乐为 ,你不妨诵读一遍。”
彼时的骆宾王对何乐为 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根本不信何乐为 是从他人那里听来的,因为他在青州博昌的小城与父亲一同生活,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传至长安?
然而,何乐为 却准确无误地背诵出了整首《咏鹅》。当时律诗尚未定型,李世民听着那充满童真的鹅鹅鹅的起始句,感觉极为生动有趣,不禁感叹道:
“倘若是真出自七岁孩童之手,确实堪称珍贵……”
周围众人亦是连连称赞,李世民扫视四周,心中略感索然无味,原本打算借助何乐为 的才学挽回颜面,没想到他却间接地再次赞扬了骆宾王。
骆宾王则情绪激昂,朝着何乐为 深深施礼:“何先生竟然知晓拙作,实乃我骆宾王三生有幸,日后还望先生多多赐教!”
尽管骆宾王不明何乐为 为何了解自己,但在他眼中,何乐为 充满神秘与智慧,正值年少轻狂的他,既容易对强大的人物产生不服输的挑战欲,同时也容易对其产生敬仰之情。
相比起来,纥干承基只是一味榨取他的诗词才华,并不在意他的个人成长,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何乐为 笑容深沉地道:“赐教不敢当,不过嘛,人活一世,不只是眼前的琐碎,更要有诗意和远方的追求……”
“眼前的琐碎?诗意和远方?”骆宾王心头巨震,伫立原地,思绪飘渺,眼眶不禁湿润起来。
不仅是骆宾王,那些沉浸在酒色生涯中、逐渐忘却初心的文人墨客,此刻也都惭愧地放下手中的酒杯。
何乐为 引用的现代流行语,如同一道闪电,直击他们内心深处不愿触及的苦楚与无奈。
他们作为权贵家中的门客,为了生存和前程疲于奔命,已难以找回那份宁静的心境,去创作纯真质朴的诗词。
骆宾王作为一个满腔热血的少年,听罢何乐为 的一番“教诲”,自觉这段时间为纥干承基充当“笔杆子”实在是大材小用。
“何先生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,骆宾王恳请先生收留,在下愿追随先生左右,聆听教诲!”
“终于来临,那主角光环赫然展现!”何乐为 欣喜之余,却又立刻抑制住这个想法。
倘若是技艺出众之士,何乐为 定会毫不犹豫地接纳,比如齐遂良府上的工匠们,他就极欲挖走。然而面对诗人,则需投入财力进行栽培与包装,犹如后世的演艺明星,虽能创造商业价值,但在当前环境下难以实现,除非何乐为 能成功将广告商业模式引入大唐。
当前,何乐为 正处于疯狂积攒财富的阶段,还无力供养骆宾王这类人物。
“骆公子,你是被尘埃遮掩的宝玉,我是世俗的商人,实在无法收留你。再说,我也不敢轻易开罪纥干承基。”何乐为 如此说道,使得纥干承基面色极为难堪。骆宾王公开表示寻求明主,无疑是对纥干承基作为主公形象的一种否定。
骆宾王沉浸于诗词之中,处事尚显稚嫩,他固执地摇头:“除了李先生之外,世间还有何人值得骆某投奔?”
何乐为 立刻厉声训斥:“骆宾王你太不明智了!当今huangdibixia文治武功,雄才大略,你应该去追随的正是他!”
这话一出,全场皆惊。齐遂良心中暗赞:“何乐为 真是高招!”
只要李世民接纳了骆宾王,那么无论骆宾王创作出何等佳作,都不会影响到李世民的脸面,因为骆宾王已然成为李世民的学生,青出于蓝,学生越优秀,老师的威望也会随之提升。
原本兴趣索然的李世民,在听到何乐为 的言论后,身体不由得挺直了一些。他本以为何乐为 不识时务,过分赞美骆宾王,让众人尴尬,却不料何乐为 布下了一个大棋局,兜兜转转,最终却回归到了自己身上。
李世民素来重视人才,一直塑造着求贤若渴的形象,重金买骏骨之举也不在少数。此刻,何乐为 的提议无异于推波助澜,若能收纳骆宾王,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李世民的声望。
然而,骆宾王身为纥干承基的门客,而纥干承基又是突厥人,这就显得尤为尴尬。不过何乐为 几句话巧妙周旋,含蓄地表达了不敢轻易得罪纥干承基之意。
经此一番转折,骆宾王便能够顺理成章地加入到李世民的麾下。长孙皇后洞察秋毫,由此看出何乐为 心思细腻,几乎可以说是深得帝心。

“二郎,乐为 这孩子说得有道理,我看骆宾王这孩子确实不错,可以让他进入国子监读书,日后为国家效力,或许能成就一段美谈。”
长孙皇后无疑是李世民的心腹知己,若李世民直接接纳骆宾王,恐怕有人会诟病他身为huangdi,却夺了纥干承基这位突厥人的门客。但若是将其送入国子监,那就是为国选拔贤才,光明正大,无可非议。
尽管内心欢愉,李世民表面上却不动声色,仅轻轻一笑回应道:“诗词终究仅为小技,重在实用,我们先瞧瞧你是否有这份资质吧。”
随着李世民的话语落下,齐遂良悠然走上前,揭开骆宾王置于桌面的诗稿。
“城头寒风凌厉,江中水汽凝寒。”
“何时能平定战事,让歌舞升平重现长安!”
显然,这诗句描绘的正是李世民本人,赞美其征战四方、胸怀天下的卓越才能。在宴会之前,纥干承基已嘱咐骆宾王务必创作一些颂扬功德的诗篇,尽管骆宾王对此略有抵触,但他仍凭借自身才华完成了作品。
这首诗虽简洁明了,却气势磅礴,既流露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,又寄托了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。李世民阅毕,不禁心潮澎湃,思绪飘远。
他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困苦,想起深夜批阅奏折时的焦虑不安,想起微服私访时见到百姓安逸生活时的宽慰,以及自己傲视群雄、志在天下的豪情壮志。
“精彩!实在太妙了!”李世民拍案叫绝,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